“鄙视”,一种带有鲜明好恶观的行为,本身就有着不平等的意味。人们用鄙视划清好与坏、优与劣、高端与low逼的界限。谁还没打心眼里鄙视过几个人呢?哪怕嘴上不说,心里也免不了默默 diss 。可当你鄙视别人的同时,也一样在被别人鄙视。这样说来,“鄙视”确实是个食物链一样的怪圈。
“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钱钟书《围城》
“鄙视链”一词最早出现于2012年南方都市报的深圳杂志“城市周刊”专题。现在,早就没人对它感到新鲜了:相亲有鄙视链,追星有鄙视链,看剧有鄙视链……搞音乐?鄙视来的就更加直接了。臧鸿飞就曾在《吐槽大会》中捋了捋音乐圈的鄙视链。
其实,别说搞音乐的了,连听歌都有条错综复杂的鄙视链。乐迷以听什么歌、听谁的歌划分阵营,互相瞧不上是常有的事,对此我深有体会。
小时候,我就在爸妈身上看到了这种鄙视链。我爸的青春期赶上了中国摇滚乐的黄金年代,他买崔健的磁带,模仿窦唯的扮相,至今我还记得他开车会放 Beyond 的歌。但是,在我妈眼里这些都是绝对的噪音,粗俗而不可登大雅之堂。她送我去学钢琴,古典乐嘛,高端洋气上档次。
不过当时的我对哪个都没开窍,直到初中的时候班里有几个女孩子喜欢艾薇儿,说来有点可笑,我从这个穿着破洞网袜、马丁靴、蓬蓬裙,头发挑染成粉红色,唱着“ I don’t like your girlfriend ”的加拿大女歌手那里接触到了朋克、摇滚等字眼,并从此失去练习钢琴曲的兴趣。我成了被我妈鄙视的一员,但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鄙视对象——流行乐的追星族。
高中的我开始接触 P.K.14 、后海大鲨鱼、万能青年旅店、痛仰之类的地下乐队和国外一些摇滚老炮,流行乐对我已经绝缘了。当我沉迷于柯本颓败的嘶吼、在万青的《秦皇岛》中入睡、跟着高虎唱“一直往南方开”的时候,我身边的朋友们还有一大票周杰伦的死忠粉和韩流的追星族。
那时候我特别鄙视流行歌手,流行歌手多俗啊,听流行歌的人肯定也没啥品味。那些歌有什么好听的?都是商业的包装,千篇一律的调调,“我爱你你爱他”的歌词。还有那些唱唱跳跳的韩国男女团,不过是仗着一张漂亮的脸蛋罢了,根本不懂音乐,不懂艺术。当时我有个同班的好朋友很迷东方神起,在我当着她的面毫无保留地表达了我对韩流的鄙视之后,毫不夸张,我们俩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说话。
听摇滚的鄙视听流行的,相信很多自诩为摇滚乐迷的朋友都悄咪咪地怀有这样的优越感。较真的人甚至认为,听什么歌不仅仅是一种喜好的差异,而更多代表着你的性格、品味、见识,代表着你究竟是一个追随潮流的平庸之辈,还是一个永远在心里播放“我们不一样”的叛逆文青。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独立音乐的乐迷生怕自己喜欢的小众音乐人爆红。鄙视别人,某种意义上恰恰是肯定自我存在与价值的一种方式。
然而,音乐之千变万化是很难生硬地用流行乐与否界定的,如果非要划出一个所谓的独立音乐圈,那么不得不说,这之间的鄙视链更是一环扣一环,谁都自认为站在链条的顶端,俯视众生。
我的一个吉他手朋友是个金属党,觉得什么盯鞋、自赏,一切没有双踩、不能“针针扎”、无法痛快甩断脖子的都是娘娘腔。而在一个喜欢迷幻电子的朋友眼里,枪花之类的硬摇早就过气了,朋克和核又不够洋气。也有喜欢民谣的,他会抽着烟摇着头跟你说:“马X宋XX,小姑娘才喜欢。逼哥早期挺不错的,但我觉得还是万晓利和周云蓬最牛逼。“当然,我也有自己固执的鄙视链。比如,有时候我会和别人展开这样的对话:
-“你也喜欢听摇滚吗,你喜欢听哪个队啊?”
-“五月天啊,我去过好几次演唱会,现场真的好燃好感动啊!”
此时的我绝对会假笑着点头,迅速结束对话,并在心里默默将对方拉入黑名单。
审美与喜好的不同,以及对于这种不同的相互不理解,诱发的不止是鄙视,一不小心甚至会变成诋毁和谩骂。前一阵二手玫瑰在“祝您愉快”纪念黄家驹25周年演唱会上献唱改编版《大地》,就被 Beyond 的忠实歌迷不留情面地大呼“下台”,随后微博上涌现了“人妖”“亵渎”“八百流乐队”等诋毁二手玫瑰的字眼。
滚青们当然也坐不住,怒斥那些谩骂二手玫瑰的乐迷见识短浅,心胸狭隘,缺乏基本的音乐艺术素养,并直接以“土味滚青”“伪摇”对其施行鄙视链上的碾压。
不得不承认,鄙视确实是一个恶性循环,互相鄙视的双方固执地只可求同,不可存异,急于证明我优你劣,不断为横在彼此中间的墙添砖加瓦。于是,越鄙视越不理解,越不理解就越鄙视。
如果那个五月天的歌迷也有和我共同喜欢的乐队呢?他是不是也有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一面?五月天真的没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吗?其实,我根本没听过五月天几首歌。这些问题让我不禁思考:鄙视究竟是来自了解后的理性判断,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偏见?
我想起另外一位朋友,我们在大学的一个音乐协会里认识。他从小学习萨克斯,是一个爵士乐迷。对于当时的青春校园,爵士乐可比摇滚乐还小众一百倍。他经常在我们乐队排练房隔壁的小房间一个人默默练习一些没人听过的曲子。我们在草地上开音乐趴体,他会在大家唱完《董小姐》《公路之歌》《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之后,一边吹一边介绍那些著名的爵士乐段,然后迎来尴尬的冷场——确实,单单一个萨克斯很难让人们感受到他口中爵士乐的婀娜多姿。
据说听爵士的鄙视听摇滚的,其实我也没觉得爵士有多高级。提起爵士乐,我只能想到咖啡馆和《猫和老鼠》。直到去年夏天我们恰好都在墨尔本,他带我去了当地一个有专业爵士乐演出的酒馆,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对爵士乐的盲目鄙视是多么愚蠢。
那是我第一次看爵士乐的现场,整个空间很安静,能听到人声浑厚而张弛有度,时而飘渺在云端,时而瞬间滑落到低沉的谷底。钢琴轻盈灵动,收放自如地在音符间穿梭。鼓和低贝配合着不断变换的节奏,每个乐队中的成员都好像在用声音或者乐器对话,有时窃窃私语,有时开怀说笑。还有那些肢体自然的摇摆,都显得那么自由而性感。
这场演出并没有瞬间让我变成爵士粉,但对于爵士乐这个神秘而无比丰富的音乐类型,我开始抱着一种谦卑的态度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发现更多。所以当看到有一本《如何听爵士》的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
▲戳“阅读原文”进入摩登天空杂志微店即可购买
钢琴演奏家、爵士乐资深评论家、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并没有枯燥地介绍爵士乐的知识,生硬地教你如何欣赏它,而是专注于从“聆听”的角度,带你随着爵士乐的节奏、音色、力度……以直觉抵达你对爵士乐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为此书作序的是国内著名 DJ 张有待,中国爵士乐坛先锋人物,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的《爵士春秋》节目已有十余年历史。
虽然现在我仍不认为音乐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我还是会在的哥放起“老公挣钱老婆花”的土嗨神曲时,一秒钟喊停。但就像特德·焦亚在此书最前面所说的:“音乐的核心在于聆听。”对于音乐来说,比妄下评论和相互鄙视更重要的永远是聆听。而除了一双耳朵,聆听需要的可能还有更多。
你知道哪些鄙视链?
你又在鄙视链上的哪一环?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互相鄙视吧
或者打破偏见
文 | 陈雨萌
你还可以看看这些
听爸爸的歌
从清醒乐队到摩登天空:记忆散落了,还有声音
本文由摩登天空杂志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摩登天空杂志微店
听音乐,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