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主|编|立|场
提纲挈领,为你提炼一周精髓
音乐梦想
○ 刘忆斯
这几年,
出现了大量听音乐的新媒介,
音乐变得更易获取且无所不在。
身边喜欢听音乐的朋友日益增多,
然而有一种论调
却始终存在——
这种音乐,我听不懂啊。
一开始我的理解,
听不懂主要是听不懂语言,
后来才慢慢发现,
更主要的还是听不懂音乐。
因为即便比起有地方性的粤语吴语闽南语,
或是难懂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
很多人更加不能接受的是
没有歌词的纯音乐,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纯音乐
而封口不唱的窦唯便是一例。
于是,
我不知该称这些朋友为乐迷还是词迷。
之前曾经读过小号演奏家温顿·马萨利斯
带有自传性质的音乐评论集《这就是爵士》,
书中有一段之于音乐与歌词的论述
言简意赅:
“有些人认为音乐只有配了词才能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流行音乐总是有歌词……而爵士乐,由于很多时候没有歌词,能让乐手们表达更深刻、更多样而富有变化的人生状态。它能同时带给乐手们和听者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浪漫感觉、更舒适的体验,以及对其他人更深刻的理解。”
马萨利斯称“这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
但这条路上的人显然不多。
《这就是爵士》
[美] 温顿·马萨利斯、杰夫瑞·C.沃尔德 著
程水英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6-1
不可否认,
有人确实能填出一手好词,
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己与他人
微妙复杂的心态与人生状态。
但听音乐这么多年来,
我越来越觉得歌词之于音乐自由度的限制,
即便再寓意深刻且寓意多重的词句,
也是具象的,
和无形无状变幻无穷的音乐相比,
也是狭隘的,单一的。
温顿·马萨利斯
也许有人会说,
纯音乐也是有具体形状的,
比如一首有始有终有谱有曲的作品。
好吧,
我们仍以爵士乐为例,
一支乐队日复一日地演奏同一首乐曲,
却每场都不重样,
每一次都具有唯一性,
又是为什么呢?
刚读完钢琴演奏家特德·焦亚
所著的《如何听爵士》,
对其中关于爵士乐即兴演奏的论述印象深刻。
我们都知道,
即兴是爵士乐的一大特色,
也是其最具魅力的地方。
在焦亚看来,
即兴演奏的基础是心理学,
或者说是每一位音乐家的个人性格。
我们以此可以推出:
每一次乐曲的演奏因即兴而变得不同,
正是演奏者性格与心灵起伏多变的体现。
在此之上,
我们更可以推出:
即便在人工智能的时代,
机器人可以制造并演奏音乐了,
爵士乐手也会胜于机器,
人类也会胜于机器。
如何听爵士
: [美] 特德·焦亚 著
孙新恺 译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5-1
现在网上电视上有很多音乐节目,
我们不时能听到一个词——“音乐梦想”。
但这四个字被说出便就此终结了,
并没有人对它进行具体描述,
以至于我们想弄清它的具体意义,
只能看量化的名次,
以及更加量化的粉丝数、收视率和点击量了。
相比之下,
迈尔斯·戴维斯要实诚多了,
这位爵士大师在自传里
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在我看来,
这是对“音乐梦想”最好的诠释,
是最纯粹的“追梦赤子心”。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
迈尔斯·戴维斯、 昆西·特鲁普 著
孙侃、李奇 译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1
那是1944年的夏天,
18岁的戴维斯在圣路易斯第一次
听到“晕眩”与“大鸟”的表演,
(萨克斯演奏家查理·帕克与小号演奏家迪兹·吉莱斯皮)
那一次,
让他获得了一生中最棒的感觉:
“他们的东西在我体内奔涌,
音乐充满了我的身体,
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听到的声音。”
在此后的人生里,
戴维斯的技艺日益精进,
他的名望、成就、财富、影响力、乐迷数量
都远远超越了“晕眩”和“大鸟”,
然而他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人生,
却说自己终其一生,
都是想要逼近18岁那年
在圣路易斯音乐现场的时刻,
都是在捕捉当时聆听自己偶像演奏的感觉。
Bird&Diz(“晕眩”与“大鸟”)
■ 《深港书评》
往期回顾
这场战争让美军“把血流干”
四分之三的香港,十分之一的麦理浩径
明天就是4.23,愿你在书店遇见……
历史中
编 辑 | 邓晓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