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 著名艺术家段英梅的第一张音乐专辑《四十八年前,路途是海洋》在胶囊上海画廊空间发布。
在此前转发的一条预告里,有艺术家留言,提到和段英梅最早相遇在东村:“东村已经消亡了,但她的歌声让我想起那时候。那时的艺术家是有信仰的一群。”(by李野夫)
本期发现,我们邀请撰稿人顾灵对段英梅的专辑及相关作品进行解析。
段英梅在发布会现场
摇篮曲
文/ 顾灵
段英梅是谁?她是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出镜率最高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参与者,1995年北京郊区的山上,26岁的她和北京东村艺术家们的叠在一起;她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克里斯托夫·施林根基夫的学生,曾在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HBK)学习行为艺术创作;她1993年和中国知名音乐人左小祖咒在一起,这段恋情从她24岁持续到30岁,并继续在她内心发酵;她提出了“日常行为艺术”和“平等合作”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她刚刚发布了一张个人专辑。
《伊甸园》现场行为 德国基尔古堡 2005
白色房间,阳光从右侧窗户跑进来,蹦到蜷在纸被子里的段英梅的脸上。纸糊的床歪歪斜斜,但看着她躺在上面很舒服,一个小女孩的样子。左后方的一扇窗,透着屋外的绿树和更多的阳光。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纸船。
这是一张照片,记录了13年前德国基尔的第一届行为艺术节上的一小时,一件题为《伊甸园》的作品。这张照片,被用作段英梅与韩萧寒合作的最新个人音乐专辑《四十八年前,路途是海洋》的封面。
《四十八年前, 路途是海洋》专辑内部分歌词
十首歌,十件她的行为艺术作品,段英梅奶声奶气地唱,像一个小女孩在唱儿歌。这位1969年出生于大庆的东北女性,脸上流露出故土的气息。标题改编自同样来自东北沈阳的韩萧寒,“路途是海洋”暗指填海的沧海桑田。这些歌谣或许是她给近半个世纪来自己亲身体验的时光的礼物,圆了她一直怀揣的音乐梦想,也是对她向世界袒露自己的那些时刻的回望,那些充满了情绪的、不知自己要将自己怎么办的时刻。
《睡觉》 现场行为 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 2004
睡梦
睡梦可以引发强烈的代入感。段英梅在她的多件作品中睡或梦:《梦游者》(2002)、《睡觉》(2004)、《伊甸园》(2005)和《梵高博物馆里的沉睡者》(2005)。即便只是通过照片,我也可以想象现场观众不想惊醒她的小心翼翼。睡梦是休息,是我们回归母体的日常;是安全,世界的危险好像可以被睡梦阻隔在外。睡梦时,我们好像变小了,回归到孩童的状态,回到被呵护的纯真。
如果有可能
我也会希望
每一分钟都逃避留在睡梦里
如果有可能
我也会希望
每一分钟都远离活在睡梦里
——《自画像》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现场行为 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段英梅、朱冥集体创作 1995
段英梅睡梦的作品多,的作品更多。她袒露自己的身体,抚摸、观看自己的身体,也让他人抚摸、观看。她打开并分享自己的身体,通过自己的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并与陌生人开放交流。这或许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观察切面,让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她积极与各个领域的人士合作的动机,她称之为“平等合作”。
这种打开可能是从北京的无名山开始的,和张洹、马六明这些中国先锋行为艺术家一起。不过作为一名女性,她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离不开对性爱的快感的探索,也在公共空间时直面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性的感知与偏见。
专辑中的歌声,在韩萧寒的专业录音与混音后,仍透着她嗓音的。她出生时的腭裂直到21岁手术才得到治疗。手术后,她一改以往的静默,很健谈,也可以在别人面前唱歌。她说她很爱唱歌,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地哼唱。她也会把自己的即兴音乐融入其创作中。这种哼唱就像是心声的,与她的自我袒露很相称。
发布会现场:韩萧寒、Enrico Polato里柯、段英梅
伊甸园
多年前听BobDylon,Led Zepplin,Nirvana,Queen的打口带的回忆酝酿成段英梅的专辑梦,她在音乐中找到了新的伊甸园。她认为音乐可以扩大其行为艺术作品的观众群,让更多人知道行为艺术。此次的专辑制作遵循了相对传统的工艺,前后筹备近两年,有效工作时间满打满算四个月。起初,如何将行为艺术转译为音乐的概念创作花费了较多时间,韩萧寒也曾建议采用即兴或其他实验的方式以减少预算,但段英梅希望可以做成一张“好听的”音乐专辑,所以从编曲、混音到乐手以及录制等等仍是一套标准的做法。从技术层面来说,此次将行为作品的说明改编为具有韵律性、可与音符对应的歌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段英梅也没有声乐的训练经验,全靠天分和一位声乐老师给她做临时指导。整张专辑的风格比较融合,包含了乡村、民谣、摇滚、哥特、古典、民族、钢琴弹唱等多种元素,根据段的音域量身定做。
《自言自语》中英文歌词
无忧无虑小动物的模样
希望一切都停在童年时光
人们为何总要长大和思想?
究竟谁有判定对错的权杖?
——《自言自语》
段英梅在2001年她的行为艺术作品《自言自语》中呼喊到:“我想要停住这只表,我想要停住所有的表!……为什么我每天都这样忙呢?我可能明天就会死去或是不再醒来。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去!什么都将不存在了!”对不想长大的留恋与对时间流逝的恐惧或许每个人心中都多少有一点,当曾经作品中的呼喊转换成音乐时,如韩萧寒所说成了“对其行为作品的补充说明”。在他看来,段英梅的行为艺术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朴素表达,而音乐成为了其行为艺术的有效延伸。
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胶囊上海
段英梅
行为艺术家
1969 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
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油画、壁画和雕塑专业。
获得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硕士学位
现生活工作于德国布伦瑞克。
行为艺术作品和行为装置艺术作品先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2005)、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2007)、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2009)、中国广州国际现场行为艺术节(2010)、瑞典马尔默莉莉丝行为艺术工作室(2011)、英国伦敦海沃德美术馆(2012)、英国斯旺西格林维维安美术馆(2013)、中国何香凝美术馆(2014)、第十九届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2014)、俄罗斯莫斯科特列恰可夫国家美术馆(2015)、奥地利维也纳艺术节(2016)及胶囊上海(2017)等地展出。
韩萧寒
1974年出生。1993年开始职业音乐生涯,是中国当代融合东北亚民族音乐元素的作曲工作者。1996-2002组建“末日毒瘤”乐队,当时的作品曾以流畅唯美的旋律、关注社会底层的质朴情感、诗性的歌词而引起广泛关注。自2003年起韩萧寒开始对满族传统音乐进行学习和二度创作,为考察满族萨满神话音乐,他对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几十个偏远地区的相关村落进行了走访和田野录音。因满族文化和音乐面临日渐消亡的尴尬局面,他又坚持学习了满语,音乐创作上做了多次实验和整合,最终在满族传统说唱艺术“乌拉本”的文本基础上陆续创作了四部满族神话音乐故事。
顾灵
艺术作者、翻译、编辑、策划人,关注个体创作、机构生态与跨领域实践。
文章见刊于《燃点Randian》,Art Review Asia、Ocula、Sixthtone、《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界》、Art Forum、《艺术与设计》、《艺术世界》、《艺术当代》、Flash Art、《瑞象视点》、端传媒等。
译著有《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小汉斯的通信》(金城出版社,2013),参与翻译的出版物有《胡介鸣、邵志飞双个展》画册(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2016),《真实,美,自由与金钱》(K11 Art,2013),《颜磊:我喜欢做的》(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特别发行,2012)等。正在合译Robert Huges著《The Shock of the New》(理想国)。
受荷兰埃因霍温Van Abbemuseum委托,编辑《李牧:仇庄计划》一书,英文版已于2015年9月发行。
她与周详合作的《艺术世界》杂志“长读”特刊《久视不识》已于2017年12月出版发行。
曾任上海外滩美术馆营销发展主管及馆长助理,British Council英领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数字艺术主管。自2012年起任《燃点Randian》编辑。现任深圳蛇口设计互联(由招商蛇口主办、英国V&A支持的新型综合文化平台)传播主管,已于2017年12月开馆。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张玥:焦虑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对真相的探究 | ARTYOO 发现
道隐无名,浮生一梦:在漫不经心处接近埃利亚松微妙又隐逸的宇宙 | ARTYOO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