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Niklaus Troxler 作品的认识

2023-05-10 14:56:27

    昨晚写了改,改了写,写了又删后差不多有近1000字,反复读,越读越感到自己对于美术鉴赏词汇的贫瘠和文章撰写能力的不足,一急之下,竟然关闭文档的时候忘记保存了。心疼抱紧辛苦两个多小时的自己,躺在沙发上,好朋友发来微信,鼓励我写下去,不管写得多烂,只要别人能读到我的真实的情感就好了。于是乎我决定换一种思维,用半个门外汉的能力来写一写关于这位瑞士平面设计师、爵士乐招贴画设计师尼古拉斯·卓斯乐。这里要强烈表白一下我的大蜜,我决定要爱她一辈子!! 哈哈哈哈!!

      几年前在B站看日番《坂道上的阿波罗》,听到这首爵士乐的时候,整个人沉浸到不行,简直太好听了。现在播放起这支曲子依然爱到不行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旋律很对我胃口,也很有可能我听得爵士乐太少了。

      先介绍一下今日男一号尼古拉斯·卓斯乐吧。

Troxler studied graphic design at the Lucerne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He worked as an art director in Paris in 1972 and subsequently founded his own design practice in Willisau,Switzerland. He started organizing jazz concerts in Willisau in 1966 and initiated the Willisau Jazz Festival in 1975. He organized this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yearly Festival until 2009 before passing the baton over to his nephew, Arno Troxler. Troxler’s graphic worksparticularly his concert posters and record cover designs won him several relevant international awards. Troxler is a member of the 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His poster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most renowned design collections worldwide, including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 City,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Toyama, Hamburg’s Museum for Art and Industry, the German Poster Museum in Essen, and the Stedelijk Museum in Amsterdam.

       

        以上是从wikipedia上复制粘贴下来的介绍,懒得翻译了。如果大家也懒得读的话,我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说一下这位大师吧。他是国际平面设计大师和Willisau(维利绍)爵士音乐节的组织者,他设计的poster(招贴画、海报)获得无数的国际大奖,他的很多作品被收藏于国际知名的博物馆。

        趁着空闲时间,在展馆参观停留了近两个小时,不得不说,现场近距离观摩卓斯乐的作品太有意思了,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细节。展厅陈列了20多副作品,他的不同创作时期的招贴画作品。从他的不同创作时期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设计师艺术创作风格,以及对于拼贴画元素、色彩运用的转变


     

第一次去展馆,没找到正门。所以我就从侧门进去先看到的讲起吧!!


PS:这种拼接设计风格的其实并不止这两幅作品,在卓斯乐早期的海报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设计图样。

看到这几幅海报的时候,。如下↓↓↓↓


我们在观看平面设计图时,应该不会轻易想到图样的“图底关系”。包括我自己,即使第一时间联想到这幅包含着哲学原理的图画时,我也仍会一头雾水地死死盯着卓斯乐的招贴画。因为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也不知道“图底关系”这个专业术语名词。

那何谓图底关系呢,就是我们在看一幅图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视觉印象下的画面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转换来解释画面。即,任何一个物体被当作“图”,其周围就是底;而这个这个物体的周围部分被当作“图”时,这个物体就会被当作底。从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过程中获知,这是心理学格式塔知觉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设计师于是利用图底关系,打破了人类视觉惯性,将图像中的图与底进行对比和反衬。卓斯乐巧妙地运用这种艺术方式对他的作品进行大胆性创作,从而将看似杂烂无章,摸不着头脑的图样有序地进行排列组合。只要观者有意识的运用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就可将它进行解码翻译,从而获取有效信息。这样的设计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和爵士乐的自由灵动的风格不谋而合。

       我这么一说,大家有认出上述两张海报的演出地址和时间吗?如果有认识德语的小伙伴,肯定更能迅速地反应出设计师的表达终极目的。


走了几步,眼睛平移了几个方位,便看到另一蕴含截然不同元素的爵士乐海报。

这几幅海报是关于“线条”的使用。这些线条不局限于直线,还有曲线,夸张变形的直线和曲线。


       卓斯乐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图形中对线条进行巧妙的转换变形,用灵活生动的线条展示爵士乐的精神家园,构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简单的黑色线条勾勒出乐手和他的萨克斯轮廓,吹奏时,乐手后仰倾斜的身体,蓝色、粉色的线条连接着乐手的脑、心、手的每一个细胞以及萨克斯,谱出动人的旋律,让人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自由旋律与音效层次丰富的爵士乐园中,体现了卓斯乐在线条变化中追求律动之美以及对爵士乐节奏的深刻领悟与实践。



这幅招贴画的主体,也就是最能捉人眼球的必定是中间这一坨乱七八糟的曲线了。卓斯乐对黄、蓝、绿、粉的线条进行极端化处理,扭曲抽象的线条图形并没有夺取色彩靓丽的笔触,反而二者的结合将爵士乐的野性、有力量的情绪进行张扬,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

 

 

  同样这幅也是对于线条这个元素的改造与运用。与上一幅色彩、造型鲜明对比的海报相比,这张低调了许多。卓斯乐依旧采用了对线条比较柔润的处理,随意、洒脱、流动的线条仿若乐曲中自由活泼的音符,象征着爵士乐不同于其它音乐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它的演唱演奏即兴性。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观众的艺术想象。白色和玫红色的线条互相交缠盘绕,恰到好处的色彩图案,三条线条左边分别竖式排列着的白色字母,仿佛是暴风雨来临前寂静的黑夜被一道道闪电划破上空,伴随而来的风夹杂着一个又一个小雨珠,从天幕自由落体。观众看到这幅海报时,似乎也能感受到风和雨的呼吸,还有雨中荡漾着一阵阵乐手演奏吉他的声音。

在卓斯乐的讲座报告中,这位设计大师毫不避讳地说,他有一部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书法文化。他非常喜欢中国水墨画浓郁的写意风格。在本次展览中,我也的确看到了几幅具有着中国水墨书法风格的作品,并且可以真切感受到卓斯乐真真是一位十分擅于学习借鉴并进行自我创新的设计师。他将他领会到的中西方文化融汇到作品中,丰富了对爵士乐理解和诠释,从而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添加了又一经典注解。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两个人灵动的形体。这是卓斯乐为1990年南非爵士音乐会设计的招贴作品,所以我暂且将这两个人设想为非洲的黑人朋友吧。黑人朋友自由奔放的演奏动作,使得海报有一种简单而又别致的美。它传达出这里是爵士乐诞生的故乡,它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意在阐释爵士乐不仅是黑人群体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

       

    写的好累啊,脑壳子感觉要被挖空了。

        记得在讲座上,卓斯乐有说,胶带就是他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其中一个灵感来源。他通过尝试不同的裁剪、拼接手法,创造组合了二十六个字母,以及一些具有独特含义的表现方式。所以我就特别留意了一下,看能否一睹这种风格类型的海报。非常幸运地是这次展览有两幅胶带拼贴的作品。

        

 

 


       还有几幅招贴画,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这些海报的风格不太适宜被划分到以上类型当中,遂单拎出来,供大家鉴赏。

PS: 儿童漫画迷宫既视感,有木有!!!

PS:爵士乐器:萨克斯、打击乐器(架子鼓)、长号、低音提琴。个人还是最喜欢钢琴演奏。

PS:简洁大方的线条、几何图形元素的组合,配以黑色粉色极具视觉冲击的色彩,将抽象的爵士乐旋律节奏跃然纸上。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卓斯乐对于海报设计的色彩运用。在展览的作品中,绝大部分招贴画都有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效果的色彩搭配,毕竟它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要达到广而告之的商业作用嘛。

Die Abmahnung 闹事,红牌罚下!

 




为什么我想到的是乔巴,一定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

 

 从卓斯乐的作品中,我不仅可以看到招贴设计艺术,还可以听到图样传递给我的爵士乐旋律。他的作品不同与其他设计采用流水线打印演奏家照片信息的方式,他擅于扑捉主观抽象的节奏和韵律,追求简洁单纯的画面。最最重要的是他热爱爵士音乐,从业40多年来,他从未停下前进探索的脚步,不断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自己与艺术的关系,和自己与爵士乐的关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