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查看更多视频
历史发展(2)/沪剧
申曲阶段,沪剧获得飞速发展,编演了时事新戏《离婚怨》,此剧由文明戏艺人范志良根据民国初年上海城内某事件构思而成,由刘子云、丁少兰排演。剧情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演员的服装基本是西装和旗袍,这是沪剧史上编演时装新戏的开端,20至30年代,受其它剧种形式的影响,申曲恢复了站立表演的形式。又由于文明戏(早期话剧)演员的参与,演出实行幕表制,使用软布画景,这一时期大量改编文明戏的演出剧目,其中有原出自弹词的《玉蜻蜓》、《珍珠塔》、《孟丽君》等,后来又演出大量以新闻时事和电影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空谷兰》、《姐妹花》等,成为沪剧的中期传统剧目。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步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由于剧目取材多为城市生活,剧中人物穿西装旗袍出场,一时被称为“西装旗袍戏”。
“西装旗袍戏”很快成为申曲时期的主流,并对后来的沪剧产生重要影响。进入二十世纪20年代,时装戏以及清装戏、古装戏大量出现。同时,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在剧目取材方面,用半剧目搬上舞台,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
三十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会员有二百余人,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会员达三百九十五人。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有的改称剧团,如文滨剧团、施家剧团。社团的规模也由十数人发展到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剧目有《陆雅臣》、《借黄糠》等。演员名家辈出,有以儒雅潇洒的文派著称的筱文滨,以明快有力的施派闻名的施春轩,以及夏福麟、石根福、杨月英、筱月珍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40年代初,还有几部戏被拍成了电影。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